开放 包容 创新 卓越
OPEN, INCLUSIVE, INNOVATIVE AND OUTSTANDING
四川能源发展集团正式揭牌成立
2月26日,四川能源发展集团在成都揭牌成立,由川投集团和省能投集团战略性重组而成,总资产超3900亿元,员工约3.8万人。集团将聚焦综合能源核心主业,培育先进制造、高端化工、医药健康等多元产业,形成“1+4”现代产业布局,打造世界一流新型能源企业。
山西力推班组安全建设 将责任落实到基层末梢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西局和山西省应急管理厅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班组安全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聚焦煤矿班组安全建设,提出健全班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日常管理、提升教育培训效果和营造安全文化氛围等要求。通过这些措施,旨在解决班组长和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足、防范能力弱等问题,筑牢安全生产防线,防范遏制事故。同时,监管部门将加强监督检查,推动指导意见落实。
我国首个煤岩气田煤岩气累产突破30亿立方米方
2月18日,中国石油宣布鄂东大吉气田煤岩气累产突破30亿立方米,2024年产量达16.9亿立方米,同比增79.2%。该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资源量约6000亿方,是我国首批国家级煤层气勘探开发示范项目。煤岩气作为一种新型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广泛分布于我国含煤盆地,资源量超40万亿立方米。2024年,我国深层煤岩气产量快速提升至25亿立方米,成为天然气增产新亮点,有望成为继致密气、页岩气之后的重要接替资源。
煤渣渣变成香饽饽
山西朔州作为煤电大市,年产煤矸石3300万吨、粉煤灰1000万吨。为实现绿色转型,朔州探索固废综合利用,建设煤矸石电厂,将矸石用于发电并实现超低排放。同时,当地企业将煤矸石加工为高附加值产品,如莫来石、催化剂等,形成四大固废利用产业集群。此外,朔州通过技术研发推动固废在盐碱地修复等领域的应用,打造绿色发展模式。
全国首台“星际矿工”诞生
中国矿业大学研发的全国首台多功能集成化太空采矿机器人通过初审,即将进入实质审核阶段。该机器人具备“仿生六足移动结构”,可适应太空微重力环境和复杂地形,采用高强度复合材料,配备差动系统以应对极端环境。团队还搭建悬吊系统模拟微重力环境进行实验。太空采矿正成为前沿交叉学科,国内外多所高校已开展相关研究。我国计划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验证月球资源原位利用技术,太空采矿有望推动人类进入宇宙资源开发新时代。
“乌金”炼“绿金” 旧煤新用加速能源低碳转型
湖北恩施某矿区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高效采煤,体现煤炭产业绿色转型。2024年,我国煤炭稳产稳供形势良好,智能化产能占比超50%,全年产量预计达47.6亿吨。2025年,我国将核准建设一批智能化煤矿,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力争产量达48亿吨。同时,煤炭产业通过绿色开采和深加工,实现从“乌金”到“绿金”的转变,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