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 包容 创新 卓越
OPEN, INCLUSIVE, INNOVATIVE AND OUTSTANDING
地底深处的运输巷道,巡检机器人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业;忙碌的生产线上,焊接机器人高效精准地对钢板进行焊接;智能管理平台大屏上,生产进度、设备运行状态等情况一目了然……在徐矿集团各领域生产运营管理现场,AI(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成运维好帮手
走进江苏省最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电站之一的垞城电厂200兆瓦储能电站,一排排巨型“电池舱”正按照江苏电网调度中心的调度指令将电能有序“下载”“上传”。运维人员只需坐在新能源数字运维中心内,轻点鼠标,便可实时查看储能电站全貌及对应的设备监控点位,对设备状态、安防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监测。
“新能源场站大多位置偏远且分布零散。场站内设备种类繁多,占地面积广阔,管理难度较大。过去,场站运维人员需要在现场进行设备控制和巡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徐矿新能源公司运维部部长朱文学说,“而AI技术的引入,则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场站管理效率。”
该公司选用的华为逆变器具备AI增强的智能IV诊断功能,可以连接到新能源集控运维平台。
朱文学介绍,新能源集控运维平台能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将光伏组件、逆变器、升压站等多类设备的数据采集“一网打尽”;对采集到的数据,能实现各级单位、多类设备、多个维度、多项指标的统计分析,为运维人员提供信息参考。
目前,该公司的新能源集控运维平台基本实现了对新能源发电场站的实时监测、远程控制等,为新能源运维管理及优化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车间有了“决策大脑”
在华东机械公司高端托辊智能化车间,“皮肤”颜色鲜艳、不间断工作的机器人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只见焊接机器人用机械臂紧紧“握”住焊枪,依照电脑指令上下调节,伴随着一串耀眼的火花,一条状如鱼鳞的焊缝在托辊上逐渐形成。
“以前我们靠人工焊接,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焊花飞溅、烟尘大、焊缝粗细不均匀等问题。现在应用了智能焊接机器人,烟尘小了,地胶上基本没有焊渣。工作人员只需输入指令,机器人就能精准焊接,焊接质量比手工更稳定,焊丝消耗显著降低,生产效率和托辊质量实现双提高。”高端托辊智能化车间负责人苗文龙边走边介绍。
在高端托辊智能化生产线旁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内,一排排货架整齐排列。设备操作员下达指令后,基于视觉与二维码混合导航的AGV小车,与堆垛机、链条机等智能设备协作,实现货物的自动存取、搬运和分拣等作业,并送至指定加工区域。
苗文龙说:“AGV小车结合立体仓库的智能仓储方式,大大缩短了货物的出入库时间,比人工操作效率提高了2倍至3倍。”
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让生产制造也有了“决策大脑”。近年来,该公司积极上“云”,借助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搭建智能集控中心,实现了生产线设备实时数据采集100%覆盖,并于今年1月成功通过了2024年度江苏省五星级上云企业认证。
苗文龙介绍,一块块显示屏就是指挥每条生产线工作的“指挥官”,向“机器工人”发出命令后,“机器工人”就会按照指令进行机械化操作。工作人员只需监控生产线运行状态,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开启大模型辅助诊疗
近日,徐矿总医院成功实现了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和深度应用,并开启大模型辅助诊疗的试运行。
在徐矿总医院,笔者看到,医护人员正熟练地运用接入DeepSeek后的大模型辅助诊疗系统进行病情分析——医生只要将患者的病历信息输入,系统就会结合患者信息、检查检验结果、医嘱等内容,迅速生成一份详细的病例分析报告。这期间,医生可以随时进行人机交互更新或补充病历信息。目前,该院已经在神经内科、骨科上线该系统,使用场景聚焦在病历辅助书写、病历内涵质控、病情分析、文献问答4个场景。此外,该院选择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方案,最大限度保障了医疗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安全。
徐矿总医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求索”由来已久。早在2023年,徐矿总医院便引进“天玑”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协助医生开展手术治疗。
“‘透视眼’和‘稳定手’是该机器人的两大显著特点。通过3D图像扫描技术,‘天玑’能够按手术规划确定进针点、进针方向以及入针深度,并根据系统导航,在机械臂的带动下精准定位置针位置,临床精度达1毫米以内,有效解决了骨科手术中的手术视野模糊、定位不准确以及操作稳定性差三大难题。”徐矿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李华介绍,“目前,该型机器人已经参与完成千余例手术治疗,手术效率提高20%以上。特别是在许多复杂脊柱疾病的治疗上,最大程度避免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